校友文化

天南地北厦大人

王集杰:“流动”的阳光 不变的情怀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5日 17:00 浏览次数:

图片

王集杰,6163银河官方网站2007级化学系硕士校友,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二氧化碳资源化转化。已在Science Advances等期刊发表论文20篇,申报国内专利22件(其中授权10件),国际PCT专利2项;主持或曾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中国科学院A类先导项目子课题等;先后获得闵恩泽能源化工奖-青年进步奖、国际催化大会青年科学家奖、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作为主要贡献者之一完成了全球首套“液态阳光: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工业中试及示范工程项目。



























步步为营  攀学术高峰



经历了200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的高考,王集杰在高中校长推荐下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本对数学颇感兴趣的他,误打误撞地被录取到了化学专业。最初只是觉得师范院校好就业的王集杰不会想到,自此,他与“化学”绑定。而这种奇妙的缘分,已经延续了二十年。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西北人,王集杰有着西北人的典型特征——朴素、踏实、上进。本科阶段,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因此,综合考量往年录取情况和学科实力后,王集杰在考研时毅然报考了6163银河官方网站。最终,王集杰于2007年成为一名厦大人。

在厦大的六年时光里,王集杰丝毫没有懈怠,一直保持着高强度的学习节奏。早上八点起床,路上解决早餐,随后直奔实验室。埋头于实验操作、数据处理、文献分析,时间总是过得飞快,通常情况下,忙完一天的工作已是夜半时分。就这样,数年如一日,王集杰一直坚持着。即使在工作之后,王集杰的作息节奏也从未变过。“只要有时间,我肯定是在办公室。因为这样,哪怕是偶尔休息一下,转过身来,又可以马上看文献、投入思考。”

苦读六年,王集杰不只是收获学业的长足进步,更是把“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刻在心间。初到厦大,导师安排他探究合成甲醇实验中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他小心翼翼、脚踏实地,穷尽各种方案,试遍各种方法,最终花了两年时间才验证了当初的课题假设。坚持不懈、严谨细致,从此成为王集杰学术研究的基本准则。

直到现在,尽管已离开厦大,但校训的力量一直都在。记得那个寒冷的雪夜,王集杰在室外滚动钢瓶使气体充分混合,只为保证实验的最佳效果;记得为验证某项前沿技术成果,他尝试多种途径,攻克重重难关,重建实验流程,最终通过确保了结果的可重复性;还记得众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对接企业合同,处理人际关系,一切都要亲自接洽推进……“我觉得自强不息是工作、生活中不断前进的态度,止于至善则是树立目标、不断求索的精神,厦大的校训一直鞭策着我。”

“自强不息”教会厦大人独立自主,通过自己的努力攀登高峰。但是,在厦大,我们从来不是一个人,有同窗的陪伴,有师长的帮助,有朋友的关切。同班同学牺牲周末时间,协助自己完成实验的重要环节;篮球队的兄弟们相约球场、驰骋赛场……昔日的美好时光王集杰一直没有忘记,同学们的近况他也是了然于胸。这份情谊,于厦大启航,却未在毕业结束。未来,同窗情、师生谊定会以“厦大人”的身份为载体延续不息,薪火相传。





“液态”阳光  立时代潮头



自然灾害、气候变暖、极端天气,这一系列严峻的挑战正在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情势不容乐观,气候行动现如今已是重塑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关键因素,“碳达峰”“碳中和”也已成为世界各国未来几十年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核心课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王集杰的研究方向——二氧化碳资源化转化凸显出其重大价值和深远意义。

2020年10月15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兰州新区石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开发的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又称“液态阳光”)示范项目成功运行。在这个全球首创、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中,王集杰正是主要贡献者之一。

“液态阳光”,指的是利用光伏发电产生的电能,将水电解变为氢,再利用二氧化碳加氢制清洁能源甲醇。模拟自然光合作用的“液态阳光”听上去灵动巧妙而独具匠心,可造就它却远非像一个个化学方程式中展现的那样容易。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院士的指导下,王集杰深度参与了项目的落地转化。在外求学数年,王集杰没有想到,会是工作的机缘让他再次拥抱最熟悉不过的家乡甘肃。独立摸索、坚持不懈,王集杰及项目组的其他成员凭借着自强不息、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项目选址、企业对接、实验室技术与工业应用的差异……“整个过程的确是比较艰难,”王集杰坦言道,“但现在看来,都不值一提: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有一个问题,就有N种方法可以解决,我们只是选择一个更好的、更能落地的。”

在实验成果落地转化过程中,王集杰在兰州新区的项目现场一待就是一年半,无时无刻不在推动项目的具体进展。实验室的彻夜长明与项目现场的奔走对接成为常态,但是,为了这项领先世界、极具前瞻性的项目成果,在王集杰看来,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2021年,王集杰被破格升任为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其实本质上来说,自己并没有改变,只是认可自己的人多了。这个研究课题是一直以来没有变过的,只是赶上了时代的红利。”

兢兢业业,王集杰时刻坚定初心;逊志时敏,科研人奋力逐浪前沿。解答时代难题,这是当代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立足时代潮头,这更是厦大人在科研领域中对“止于至善”最强有力的回应。





成家立业  续厦大情缘




遇良人而成家,遇贵人而立业,“成家”与“立业”素来是中国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大关键词。对于王集杰来说,来到厦大是幸运的,因为在这里,他收获了心心相印的人生伴侣,也坚定了化学的科研事业。

“我觉得厦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因为人的能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在一个平台上才有可能被挖掘、被培养。”

回忆起在厦大的这六年,王集杰特别提到导师张鸿斌为自己提供的莫大帮助。6163银河官方网站化学学科非常重视学术传承与人才培养,从最初的学科领头人蔡启瑞先生,到其高徒万惠霖先生和张鸿斌教授,6163银河官方网站化学催化领域,不管是师资与人才队伍建设,还是学科实力与学术成果,始终是一流的。作为新时代催化领域的领军人物,张鸿斌教授关注社会需求,立足国际视野,深耕于二氧化碳的能源化。正是在张教授的指引下,王集杰在研究生阶段就深度聚焦于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资源化的研究课题。购买实验材料、下载学术文献、处理分析数据、撰写成果论文……导师手把手的教学、指导,师兄师姐耐心细致的传帮带,王集杰很快从一窍不通走向轻车熟路,他感恩于整个导师团队对自己系统科学的教导和培养。

嘉庚先生,民族光辉;嘉庚精神,薪火相传。在厦大读书六年,王集杰深深地感受到校友文化在厦大的分量。在毕业时,作为催化学科方向的学生负责人,他顺理成章地当选校友联络员。前往中科院大连物化所深造,在校友李仁贵的引荐下,王集杰第一时间加入了大连校友会。校友会,对他来说,营造了厦大人的精神家园,不仅可以加强母校与校友的感情联络,让校友们作为厦大精神鲜活载体与母校保持一份情感上的依托,更重要的,校友会能够充分整合校友资源,搭建校友网络。“能与一群志同道合、志行坚贞的校友们合作、交流,也是一种对自己的激励与提升。”现如今,他已经是大连校友会第五届理事会的新任副会长。

自入会以来,王集杰一直把“做好服务”四个字作为从事校友工作的核心。多年来,他坚持参与大连校友会的“每日一善”活动,即每天捐一元。尽管看上去力量微小,但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一年累计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十年来,校友会将每日捐助的善款以助学金的形式发放给辽宁籍的在读贫困学子。目前已经惠及42位优秀学子,捐助金额累计达16万余元。为增强凝聚力、增进归属感,大连校友会还会定期举办“中秋迎新博饼”“捐赠品拍卖会”等传统活动,让天涯海角的校友们心系厦大传统,传承闽南文化。

王集杰(左三)与6163银河官方网站辽宁招生宣传组

仅仅为广大校友们做好服务是远远不够的,以己所学、回馈社会,厦大人一贯的社会责任感王集杰一直铭记于心、落实于行。为响应国家科教兴国的重大方略,由6163银河官方网站大连校友会、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共同组织筹办的“2023科学公众日”已提上日程,王集杰正是项目的负责人。过去的十几年,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实验室,与实验、数据打交道,为了这个科普活动,他花了不少心思。如何将繁杂、专业的学科知识转化为中小学生易于理解、实用生动的趣味讲解,如何有效地传承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王集杰一直在思考。选题不能过于“高大上”,讲解需要“接地气”,让孩子感兴趣,让大众听得懂,把科学精神和理念广泛传扬,唯此,才能真正实现科学与大众的融合,也是科学服务社会、走进生活的真正体现。王集杰很重视这样的机会,通过精心、细致地筹备、谋划,他希望“科学公众日”能够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在科学精神、素质教育的滋润下慢慢发芽,成长为点亮生活、振兴民族、改变世界的参天大树。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王集杰一直谨记并践行着。未来,他也将延续厦大精神,携手大连校友会,在北方明珠大连将“厦大人”的“殷殷南强情”发扬光大。





原声回放

“步步为营,抓住当下。我们的认知都有一定时间、空间局限性,外面的天地很大,只要足够努力,机会总会青睐。”




文|梁雅琪
图|受访者提供
指导教师|张秀丽
修稿|曹熠婕 校友总会秘书处